热烈祝贺:龙岩贝多芬琴行(街心店)隆重开业~~Y(^_^)Y
多芬艺术学校 > 音乐学习交流> 正文内容
儿童引导式教育浅谈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【2016年03月29日】 【来源:本站原创】【作者:佚名】 【阅读:次】关闭

       这个故事发生在行驶的高铁上。那天车厢里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啼哭,嘴里不停地哭喊,“爷爷,我要我的爷爷……” 她的爸爸抱着她,完全不知所措。小女孩哭声凄厉,半个小时不见消停。车厢里的乘客都受不了了,她的爸爸也已经要崩溃了。

       我也受不了。小女孩这么哭下去,会把自己哭坏的。于是我走过去问个究竟。

       原来,小女孩叫朵朵,四岁,出生之后一直放在上海爷爷奶奶家喂养,那天是被爸爸接回去跟妈妈团聚。她不愿意离开,却又不得不去跟爸爸回家。她的爸爸把她抱在怀里,哄不行,责备不行,恐吓也不行,在四面八方的无声谴责之下,他无助得也快哭了。

       我决定劝劝她。

       我说:“朵朵,听你哭得这么大声,我刚才挺不高兴的,我要向你道歉,因为我错怪你了,不知道你这么爱爷爷,也不知道你刚刚跟爷爷分开。”
听我向她道歉,朵朵从指缝间含泪看了我一眼。

       我继续说:“我知道离开自己喜欢的人什么感觉,心里疼,难过,比挨了一顿打还疼,比刀割还疼,对不对?”

       朵朵又含泪看了我一眼,哭声弱了一点。

       我问她:“爷爷看你离开,也会难过,也会想你对不对?但爷爷会不会哭?你见过他哭吗?”

       她拚命摇头。眼泪甩了一脸。

       “但是爷爷知道你会哭,对吗?他现在一定在家里难过,唉,朵朵一定哭得稀里哗啦,那可怎么办呢,爷爷的心跟你的心是连在一起的,你疼,他也会疼,你难受,他也难受……”
       我没有看她,继续往下说。

      “我们爱一个人,都是用心去爱,想他的话,也是用心去想的,实在不行了,可以哭出来,不过最好没有人看见才好。现在你哭得全车厢的人都听到了,却只有爸爸知道你是想爷爷,别人都以为你是无理取闹……”

       小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弱,我话还没说完,她已经只剩下了呜咽。最后,她睁着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我,两行眼泪无声地流下来。我看着她呆住了,也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……

       关于教育,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美丽的比喻,他说教育是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 。但在具体生活中,我更愿意把这比喻还原为“引导”——因为在拉丁文里,“教育”的意思就是把内心的东西引导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 孩子的内心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种子,关于美,关于爱,关于善良,关于优雅,关于理想,等待我们去唤醒,让它们生长、发芽、蔚然成林。音乐也是如此。美国音乐教育家托马斯·塔珀(Thomas Tapper)说,音乐教育的目的,就是把内心的音乐引导出来。他还说,引导的最佳时期是在小时候,在童年,在人生的最初,因为只有这样,那音乐旋律的潺潺流水才会渐渐获得独立性,然后,即便其他的东西进入了心中,它们也不能彻底埋没心中的音乐。

        只有家有琴童,你才能体会到这种“引导”的美妙与感动,意外和惊喜。因为你会发现,所有有意和无意的“引导”,最终都会变成孩子内心的音乐。

        记得有一次下大雪,雪融化时天冷极了。我和土豆走在路上,他随口问:妈妈,为什么下雪后比下雪时冷很多?我回答:这是因为雪融化的时候要吸收空气中的大量热量。

        土豆抬头看天,作恍然大悟状,说:我知道了,吸收到最后,只剩下一片寂寞的蓝天!

        “寂寞”这个词让我敏感地皱了皱眉。土豆拍拍我,安慰道:没关系妈妈,莫扎特就是寂寞的蓝天。

版权所有:龙岩多芬琴行 & 龙岩多芬艺术学校    闽ICP备案2021018507号    后台管理
地        址:登高东路33号(东风加油站斜对面)